编者按:走“专精特新”之路,正在成为当前的产业热词。
中小企业是工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,而引导中小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的发展道路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举措。
多彩贵州网特别开设《寻找“专精特新”》专栏,围绕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重点报道其身怀哪些“绝技”,以什么“独步江湖”,他们的“功夫”又是如何练成的?同时,深度纪实这些具有“独门绝技”的企业,分享各自在“专精特新”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。
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。日前,记者走进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内,技术人员正在探讨新产品的设计思路。
林泉电机办公大楼
“创新是第一动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”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兴中谈到,创新和人才,是林泉电机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的核心。
作为国内成规模的跨航空航天领域的微特电机研发和生产龙头企业,林泉电机公司生产的微特电机具有高速、高精度、高功率密度、高可靠等典型技术特征,配套项目几乎覆盖航空航天领域的所有重大工程(载人、探月等)和重点型号,同时还拓展了兵器、船舶、电子、核等领域。
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,与同行业相比,我的拥有一支600人的研发团队,细分领域规模第一;每年把超过10%的销售收入投入到创新工作中,产出新产品高达500余件,专利论文等成果100余项。刘兴中说
为了避免盲目研究,浪费科研过程中的人力物力,林泉电机每年都会在细分市场和产业发展研究上下功夫。
“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研判,我们会针对性的提升解决关键瓶颈问题的能力。”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弹载电机研发部部长、副总工程师葛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,在设备、设施方面,林泉电机积极建设智能化生产线,在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周期等方面持续改进,达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双提升。
林泉电机生产车间
“人才方面,我们利用省、市、区的人才招引政策,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。2023年,我们在国内的知名院校等招聘人才近150人。”刘兴中说,公司还积极推荐优秀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到哈工大、电子科大等高校培养深造,攻读博士。目前,林泉电机公司引进博士5人,在读博士8人。
当一家企业具有完备的技术团队和生产能力后,市场,就是下一个应该考量的重要因素。
作为首屈一指的微特电机生产企业,林泉电机并没被动的等待客户上门,而且选择主动“走出去”。
“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,我们分批次把技术团队派到市场当中,真实、清晰的了解客户的需求,针对性的对产品进行优化改造。”刘兴中说,针对重要客户,林泉电机还在2023年制定了“一户一保”的政策。
据刘兴中介绍,以往林泉电机的产品出现问题后,客户要根据产品的具体问题,针对性的对接到该板块的负责人,造成了沟通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。
通过“一户一保”,林泉电机为重要客户都匹配了一名专职“保人”,负责问题的对接和反馈。并且“保人”每月必须进行上门调研,主动了解客户需求,从市场、技术、质量、生产、管理的角度,全方位响应客户,保障客户的诉求。
“一户一保”制度讨论现场
“一户一保”提高了我们服务能力和水平,减少了沟通成本,让信息更加集中、更加流畅传递,公司还获得了客户认可和大量好评。刘兴中告诉记者。
据介绍,为了积极跟进当前国家产业布局,林泉电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,也有所突破。
“为了响应号召,我们推进了EPS电机的研制和生产,通过近5年的攻关,技术已完全生熟,生产线已初步建成,并已有小批量产品推向市场。”刘兴中说,其生产的EPS电机针对国内知名整车企业的新能源车进行配套研制,与市场上现有的EPS电机对比,具有功率密度高、重量轻、轴距大、转轴波动小、寿命长等优点,车辆行驶过程中方向盘转动更轻巧,噪音更低,在保证车企生产成体不变的提前下,提高了用户的驾驶体验。
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
林泉电机能够跻身一流,用刘兴中的话来说,离不开多年的沉淀优势。
“近60年的研发和生产经验,让我们的技术得到了沉淀。”刘兴中说,林泉电机研发生产的4000余种产品,是公司宝贵的财富库,代表了林泉电机技术沉淀的深度。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深耕细作,在生产制造水平上,林泉电机也练就了自己的独门绝技。同时,长期合作,也让林泉电机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,更加密切。
谈及未来,刘兴中说,下一步,林泉电机将积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、生产优势、积累优势,履行强军守责,做好主业,服务国家战略,促进新项目和新规划顺利实施。
